新聞中心
2025-07-15
水上發電,水下養魚——常州“漁光一體”模式走出綠色發展新路子!
“板上發電,板下養魚,一地兩用!”在常州市金壇區的億晶光伏發電項目現場,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下閃爍,板下魚塘波光粼粼。這種“漁光互補”的創新模式,正成為常州踐行“雙碳”目標、推動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。
為積極響應國家“雙碳”戰略目標,江蘇省常州環境監測中心(以下簡稱常州中心)聚焦“漁光一體”這一創新模式,從建設成本、發電量、稅收、利潤、碳減排、養殖規模、水質狀況等多個維度,對億晶光伏發電項目進行了深度調研和系統評估,揭開了這一模式如何讓“寸土生寸金”,破解減排難題。
“漁光一體”如何實現“生態+經濟”雙贏?
“以前魚塘只能養魚,現在光伏板一鋪,既發電又養魚,效益翻番!”項目負責人介紹。
常州中心調研團隊通過實地走訪、跟蹤監測發現,這種模式帶來了三大驚喜。
一是節能減排“算得清”。項目全生命周期預計發電46億度,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38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79萬噸。按當前碳市場價格100元/噸計算,僅碳減排價值就達3.79億元,單位土地年收益約0.51萬元/畝,真正讓“空氣”變成“真金白銀”。
二是經濟效益“看得見”。項目總收入46.3億元,利潤21.955億元,利稅7.5億元。更妙的是,光伏板為魚塘遮陽降溫(水溫低1~2℃),水質明顯改善(化學需氧量、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指標顯著優于普通魚塘),養出的魚品質更高,市場價值節節攀升。
三是生態效益“夠得著”。“漁光一體”讓同一塊土地同時產出清潔能源和水產品,解決了土地資源緊張的難題。同時,光伏板遮陽作用有效改善魚塘水溫,為魚類生長提供更適宜的環境,養殖規模和水產品質量得到顯著提升,且項目運行過程中未對周邊水質造成不良影響,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。
從“一地兩用”到“一舉多贏”,常州“漁光一體”模式實踐證明:綠色發展不是選擇題,而是必答題。下一步,常州中心將始終秉持“監測先行、監測準確、監測靈敏”的工作理念,持續構建完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監測服務支撐體系,進一步發揮好監測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性、支撐性作用,為高質量實現“雙碳”目標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。
本文轉載自【美麗江蘇公眾號】(ID:江蘇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)于2025-07-14發布的《水上發電,水下養魚——常州“漁光一體”模式走出綠色發展新路子!》。